三伏天,艾灸“冬病夏治”好时机,藏医艾灸还您健康体魄
| 招商动态 |2017-07-13
为何要“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概念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伏天是夏季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夏季是人体阳气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
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为何“艾灸”能三伏天祛病?
三伏天“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传统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
艾灸养生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和女子宫寒、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藏医艾灸疗法——藏医特色外治疗法之一,效果显著直达病灶
藏医艾灸疗法
藏医艾灸疗法是藏医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艾绒根据病症不同,做成大小不一的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该疗法是藏族医务人员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医和外来医学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经验,使之日臻完善。
《四部医典》第4部第21 章就是专门介绍火灸法。灸法应用广泛,每位藏医艾绒随身带,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疗。藏医灸疗的精华则是化脓灸。
藏医艾灸疗法是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在选穴、适应症、禁忌症、方法上和中医有不同之处,对某些疾病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艾柱的独特制作方法
在秋季择吉日采集艾叶,反复捶打,使之茎断而叶不断,揉搓成圆锥状。
用于关节者,大小如拇指。
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如小指尖。
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
用于瘰疬或痞块者,大小如诃子。
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藏医艾灸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病种和火力的大小可分煮法、烧法、烤法、拟法4种。
煮法是在选定的穴位上以艾炷连灸20余壮,适应于疖痈、痞瘤;
烧法是如上法灸15壮,宜于黄水病、心风等;
烤法是灸5~7壮,宜于隆病、虫病及大小便闭塞不通;
拟法,艾炷如豌豆大,只灸1 壮,宜于儿童。
1,艾灸时先将艾炷置于选定的穴位上,用火点燃,病人不可随意动,术者频频用嘴吹之,使人力相继不断,增强热力,同时在穴位周围用手轻轻拍打按摩,以减轻患者局部的疼痛。
2,灸完1 壮后,用消毒棉球蘸生理盐水擦净所灸穴位处,再行下1 壮灸,经一定壮数的艾灸后,即可产生灸感,灸感可沿一定方向传导,如灸后背而前身略感疼痛,灸前身而后背略感疼痛。
3,当天不得进冷食,饮凉茶,以免散失热力。
藏医艾灸常用穴位
藏医艾灸穴位可分为二大类,第一类即根据病人自诉疼痛部位选穴,也就是阿是穴;第二类是医生根据五脏六腑所特定的穴位选取。
常用穴位《四部医典》载有71穴,《藏医药选编》吸取了部分中医 针灸穴位,载有80穴。现将常用灸疗穴位介绍如下:
一。背部穴位。
计23穴,藏医从第7颈椎算起为第1 椎,从第1 椎下开始至第14椎下,每一椎间隙都有1 穴(该穴旁开左右各1 寸处也可施灸)。
依次是风(龙)穴、胆(赤巴)穴、痰(培根)穴、肺母穴、肺子穴、命脉穴、心穴、膈穴、肝穴、胆穴、脾穴、胃穴、精府穴、肾穴。
从15椎下至22椎依次是脏腑总穴、大肠穴、小肠穴、膀恍穴、精穴、下泄风门穴。
21椎三口穴、22椎三口穴、马眼穴。
背部穴位主治:
隆穴主治疯狂,心神不安,白昼嗜睡,颈项强直等各种隆病。从风穴旁开各1 寸处连同本穴共3穴进行灸治,对老年病人有良效。
赤巴穴主治寒性胆病、瘿病等。培根穴主治肺、心、头面等赤巴、培根增盛者,鼻塞不通,口舌干燥。
肺母、肺子穴主治肺病胸痛。高热昏迷、咯血、瘟病、疯狂、背部刺痛等。
命脉穴、心穴分别位于第6、第7椎之下,主治心神不安、癫狂、昏厥、失眠、健忘等。
膈穴、肝穴分别位于第8、第9椎之下,主治呕吐嗳气、黄、胆痞瘤、胆结石、胆肿大、呕吐胆汁等。
脾穴位于第11椎下,主治腹胀作鸣、身体沉重。胃穴主治胃火衰微、胃痞瘤、久泻、腰背肌强硬、目痛等。
精府穴位于13椎下,主治遗精、滑精、崩漏、子宫痞瘤、心神不安,旁开左右各1寸处连同本穴并灸主治一切子宫病、肾精病。
肾穴位于14椎下,主治肾脏寒、寒性滑精、腰痛、男女阴部发肿、阳痿不举、大便洞泄等。
从15椎下至22椎,依次是:脏腑总穴:主治风寒疾病、不孕症及脐以下各种疾病。
大肠穴、小肠穴、膀胱穴、精穴、下泄风门穴、21椎三口穴、22椎三口穴、马眼穴,主治相应脏腑病症。
二,胸腹部穴部。
常用的有颈下窝天突穴:主治心绞痛、呃逆、咽喉阻塞等症。
两乳正中为黑白际穴(膻中穴):主治心神不安、怔仲、抑郁等。
天突穴下2.5寸是渡鸦眼穴、渡鸦眼三口穴(该穴及左右各、寸处)。主治:血热。
渡鸦眼下1 寸为中肺穴、中肺三口穴。主治:口有腥味、发热、咳嗽吐痰等。中肺向下1 寸为小肺穴:主治一切寒热肺病。
剑突尖端三口穴:主治胸胁胀满疼痛、感冒。
剑突下1 寸为剑突穴:主治剑突痞瘤。
剑突下2寸及左右各1 寸三穴为痞穴:主治胃火衰微。
痞穴之下1 寸及左右各1 寸处三穴为等火穴:主治风寒增盛。
脐中(神阙穴):主治不孕症、月经过多、子宫风等。
脐下1 寸左右各1 寸处三穴为小肠上穴,再下1 寸之三穴为小肠下穴:主治寒性泄泻。
小肠下穴之下一寸三穴为膀胱穴:主治寒性小便不利或失禁。
三,头部穴位:
常用的如后囟、百会、囟门,三穴合称三结门穴:主治因风所致头晕、昏厥。再如枕骨左右两处头发盘旋处,主治疯狂、多语、昏厥。
承浆穴:主治由风瘟所致之失语症。囟门向后直下,后发际向上4横指处,灸之能治脑病、健忘、头晕。7横指处,治鼻孔阻塞、鼻涕频多症。前发际正中,灸之可治癫狂。印堂:主治目黄、全身黄疽、鼻衄。
四,四肢穴位:
两肩峰下之凹陷处灸之治肩关节炎。
曲泽穴:主治黄水病。
精弓穴,肘后骨之鸡突,灸之治骨病。
风市,主治下肢瘫痪。
藏医艾灸——藏医药文化中的瑰宝
一、适应症
凡用其它方法不能治疗的疾病,藏医灸法一般可收效,即谓之“药之不及,必须灸之”。
《四部医典》云:“可施火灸疗法之病症,食积火衰浮肿水肿痞,胆寒头部四肢之黄水,痰核炭疽以及虚热症,疯癫健忘一切脉疾类,发热之后一般火灸除。总之风痰所转诸寒症,脉病黄水火灸堪称奇”。
对藏医艾灸疗法的适应症阐述得已很清楚凡属消化不良,胃火衰退、浮肿、水肿、寒性胆病(目微黄,不发热,消化不良,右上腹疼痛,大便色白)、疖痈、炭疽、虚热、疯狂痈证、一切脉病、以及热病后的多数疾病均宜艾灸。总之,凡是隆培根所转化的一切寒性疾病,均适用灸法治疗,效果颇为显著。
二、禁忌症
灸法的禁忌症是:一切热性胆病、血病、五官孔窍、男女生殖器、动脉搏动处忌用灸法。
阴毛间隙上部之动脉,误灸则阳痿不举(相当于耻骨联合上),此处有绝育作用。
三、注意事项
若行化脓灸,一般灸后5~10天局部出现无菌化脓。
有的周围发红、痊痒、脓液渗出等,一般不需作处理。但应注意灸后在结痂未脱落之前不应洗澡,以防感染。
若脓液渗出较多或脓色由淡白稀薄变为稠黄绿色,甚至疼痛出血而有臭味,为继发细菌感染,可涂龙胆紫或按外科感染处理即可。
灸疤一般经15~30天左右完全脱落,局部留有痕。
四、原理探讨
艾灸能增强抗体,对免疫机能有调节作用,不但适用于机能低下的病变,也是预防疾病和健身的好方法。
藏医常用的穴位均分布于颈、胸、腰椎下或靠近四肢较大的神经干,通过末梢神经的传入功能,促进大脑皮层对脑、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整,使风、胆、痰(藏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三大因素)趋于平衡,达到防病治病、健身的目的。
“三伏天”藏医艾灸去哪里?成都卓娅藏医医院!
“藏医艾灸”疗法、“藏药浴”疗法、“油脂疗法”、“藏医放血疗法”等藏医特色外治疗法和精选优质藏药是成都卓娅藏医医院的治疗特色。
成都卓娅藏医医院是成都唯一开设“藏药浴”疗法的医院,也是成都唯一的大型藏医专科医院。医院引进大型药浴设备和地道藏药,拥有成熟的藏医专家团队。是武侯区招商引资重点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名族医药学院临床研究基地,青海省藏医院技术支持单位。
成都卓娅藏医医院
24小时咨询